白梨脆香瓜大棚
□本报通讯员 常浩琳 谢佳卉
王泽浩 刘燕杰 文/图
近年来,乌拉特前旗先锋镇先锋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聚焦“兜里有钱、住得舒心、精神充实”三大目标,从白梨脆香瓜的规模化种植到各民族文化深度交融,将产业富民与文化兴村相结合,建设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快速路”。
近日,走进乌拉特前旗先锋镇先锋村白梨脆香瓜大棚种植园,棚内温暖湿润,一垄垄瓜苗翠绿,长势喜人。“去年种大棚挣了钱,今年又种了几棚。头茬种蜜瓜、白梨脆,二茬种尖椒,两季下来每亩起码能挣两万多元。”村民吴福先边移栽瓜苗边说。
吴福先种大棚的信心来源于先锋村“党支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该村集育苗、种植、仓储、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能够为农户提供从技术到市场的全程保障。自2019年正式开始白梨脆香瓜种植以来,先锋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吴先锁和村“两委”跑项目、筹资金,建成了5000亩现代农业节水示范园,配套建设了农贸市场、保鲜库、育苗温室和有机肥发酵场等基础设施,让传统种植业脱胎换骨。“除了白梨脆香瓜,我们还动员农户二茬种植尖椒、豆王、油葫芦、芹菜等,收益总体来说很不错,白梨脆香瓜每亩收益在1.2万元以上,去年二茬种植的尖椒,农户亩均纯利润就能达到1.7万元以上。”吴先锁说。
产业振兴的答卷不仅写在账本上,更体现在村民的生活轨迹中。曾经外出务工的村民也返乡承包大棚,“设施农业带动本村及周边60余户农民实现稳定增收,让闲散人员、脱贫户找到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每年起码能有2万元的打工收益。”吴先锁说。
产业兴旺带动了村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2024年,先锋村建成占地5000平方米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广场与“石榴籽加油站”活动中心,为村民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平时读书交流会、剪纸艺术展、民族歌舞表演等特色活动轮番上演,爬山调、二人台等非遗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生。文化阵地的辐射效应凝聚了村民归属感,真正实现各民族同胞团结在一起。“以前农闲时候就没啥事儿干。现在村里建起了活动中心,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大家精气神不一样了,生活越来越有滋味。”先锋村村民刘有泉说。
先锋村通过党建引领,村“两委”将设施农业的“硬实力”与文化建设的“软实力”深度融合,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也让乡村的文明底色亮了起来。从瓜果飘香的产业园区到欢声笑语的文化广场,先锋村正以看得见的变化,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现在的先锋村,已成为本地人想留、外地人想来的和美乡村,宜居宜业,前景无限!”吴先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