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旗法院牧区法庭精准对接企业司法需求

作者:张新为

本报巴音宝力格讯(通讯员  张新为)今年以来,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牧区人民法庭切实发挥司法保障职能,精准对接企业司法需求,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司法环境。

牧区人民法庭考虑到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企业参加诉讼当日不能往返,创新打造“企业之家”服务阵地,为诉讼的企业提供食宿便利,搭建起高效暖心司法服务平台。为破解企业分布分散的服务难题,牧区人民法庭创新推出企业分类分布图,将戈壁红驼企业和9个养殖基地进行网格化标注,建立专属法治服务档案,从养殖规模、经营模式到潜在法律风险,法庭干警逐一走访摸排,精准匹配企业需求。推动法治服务从“大水漫灌”司法向“精准滴灌”转变,实现法律服务“按图索骥”,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治导航”,为戈壁红驼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牧区人民法庭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建立涉企纠纷“绿色通道”,对涉戈壁红驼产业案件优先调解、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最大限度减少诉讼对企业的不良影响。同时,将奶茶文化习俗与矛盾纠纷调处深度融合,独创“三杯奶茶”调解法,以边喝奶茶边调解的柔性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喝一杯“暖心茶”,缓解双方情绪,拉近双方当事人距离,消除语言和文化隔阂,营造轻松愉快氛围。敬一杯“交心茶”,引导理性沟通,组织双方在茶叙中平等对话,明确各自诉求,消除存在的误会,搭建解决问题的桥梁。碰一杯“定心茶”,推动握手言和,通过讲事实、摆道理、明政策、释法律,推动双方当事人在牧人茶室解开心结、握手言和,实现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近三年,牧区人民法庭提升调解各类案件380余件,90%以上案件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

牧区人民法庭联动农牧、工信、苏木镇等单位,构建涉红驼产业纠纷全流程治理网络,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纠纷排查、信息共享、协同化解工作机制,实现对涉红驼产业纠纷的动态监测与精准干预。同时,与辖区26个嘎查村党组织建立5个党建工作联系点,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法律宣传、法治讲座等,针对牧民普遍关心的养殖补贴政策落实、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等问题进行解答,并就法院保障牧民合法权益的途径、程序等问题予以详细讲解,有效提高了牧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