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议事
□本报通讯员 孙小惠
章琴琴 文/图
近年来,乌拉特前旗坚持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为抓手,在建强15个总网格、200个基础网格的基础上,细化了897个微网格,同时把在职党员力量下沉到各级网格,高效解决群众身边各类难点痛点,不断推动各地网格服务常态化、便民化,让网格管理更精准、服务群众更高效。
精细网格治理
助推人居环境整治
走进西小召镇复胜村集镇街道,道路两旁农家庭院干净整洁、街道平整有序,网格化治理打通了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不断激发乡村治理动能,激活治理内生动力。如今,一幅“高颜值”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自推进网格化治理以来,西小召镇利用“党委总指挥、村党支部统筹、网格小组推进”三级管理机制,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队伍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对村内的街道死角进行清理整治。扮靓村居环境的同时,也在积极引导村民“共同参与、共同维护”。通过入户走访、发放倡议书等,开展政策宣传,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引导帮助网格内农牧民自觉加入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通过自治“小网格”构建共治“大格局”。“网格员经常组织人员来打扫卫生,我们作为村民志愿者也参与其中。现在路顺畅平整,厕所也很干净,现在没事儿大家都喜欢出来溜达溜达。”说起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变化,村民志愿者刘引弟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乌拉特前旗以党建引领基层网格化治理为抓手,将“党建网格”和“卫生网格”双网合一,全旗11个苏木镇划分662个网格,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工作网络。推选2999名网格员,采取苏木镇党委书记总调度、网格长负责任务落实、每名网格员组织N名群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1+1+1+N”分级推进模式,实行定人员、定岗位、定职责、定区域的“四定”管理责任制,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覆盖、无死角。
强化队伍建设
创新管理机制模式
乌拉特前旗不断健全网格治理体系,提升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强化队伍建设,全力织密“红色网格”,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你好,来了解一下您家里的基本情况。您最近生活上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在乌拉山镇瑞泰社区,网格党小组成员们为进一步完善社区网格化综合管理信息,他们戴党员徽章,亮身份,走访入户,摸清管辖居民的基本情况,常态化采集网格中群众的每个需求,排查问题,核实信息,为居民建档立卡。
目前,乌拉山镇社区已建立25个标准化网格党小组,并推行“3+4+N”网格微治理模式,完善“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楼栋长”三级组织体系,用好下沉包联干部、业主委员会、在职党员、“红色物业”4支队伍,从原来“单兵作战”变成网格党小组整体推进,形成工作合力,逐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深入落实北疆红色网格管理服务体系,按照“社区建设需要、贴近单位职能、党员力所能及”的原则,依托在职党员干部“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主心骨和排头兵作用。
志愿服务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乌拉特前旗分类别、分区域成立志愿服务队,通过网格化促进服务项目精准对接,确保志愿服务“忙到点子上,做到关键处”。截至目前,全旗共组建志愿服务队38支,解决居民诉求128件,办理实事好事627件。
聚焦急难愁盼
搭建为民服务平台
乌拉特前旗城镇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网格+”模式,努力把社区建设成党员群众家门口的“微阵地”,让居民解决疑难问题有了搭乘的“快车道”。
在乌拉山镇东兴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的“随时见随事见”社区会客厅内,来来往往的居民们前来咨询政策、办理事务,便捷开放式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成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社区治理前沿阵地,也切切实实地提升了办事效率。
“随时见随事见”社区会客厅的设立,推动社区干部就近就地下沉到群众家门口,将社区治理延伸到户到人,开展入户走访、安全巡查、纠纷调解等工作,随时随地收集居民所思所想所盼,实现“小事不出小区、难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问题就地解决”。“网格化服务让我们办事更便捷了。我现在几乎每天来社区会客厅,就为了和邻居们坐一坐、拉拉家常,有什么诉求和社区工作人员反馈,迅速就给我们解决了,非常方便!”东兴三社区居民张大妈高兴地夸赞道。
“随时见随事见”社区会客厅聚焦提升服务能力,全面打造“1+2+3+N”服务模式,随时随处听民声、察民情、解民意,大大增强了居民在社区的归属感,更激发了社区治理能力,实现了服务居民“零距离”。
搭建为民服务平台,拉近了社区干部与居民群众间的距离,成为社区干部与居民群众的“连心桥”。平台依托网格化治理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解决的一件件小事,融汇成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暖流,精细化的服务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