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
节水工程施工现场
甘其毛都口岸AGV无人驾驶车辆作业
飞尚铜业厂区一角
巴彦油田原油开采
“六个行动”是今年自治区党委重点部署、全力推进的重大任务。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开展好“六个行动”作为今年全市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中之重,各地区、各部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昂扬的奋斗姿态投入到工作中,确保“六个行动”早行动、早见效。目前,全市上下铆足干劲、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以高质量实施“六个行动”牵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跨越追赶。 ——编者
做好水文章 共绘幸福图
□本报记者 周悦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全过程,从工程建设、供水保障、水生态治理等各方面着力,统筹做好节水、管水、治水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创新运管机制确保“管好水”
走进河套灌区“中枢大脑”——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50多米长的数字墙上,灌溉水量调度系统、河套灌区数字孪生平台、河套灌区渠沟道枢纽工程实时运行现状、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时画面,一目了然。
通过“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将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应用与灌区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摸清了灌溉作物种植结构、实现灌溉用水精准预测,对调度方案进行动态优化,为水量调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水是有限的资源,如何用好每一滴水,是我市水利工作的又一课题。我市围绕“共治共管、共建共享”,重点做好河湖保护治理,各级河湖长责任有效落实,河湖四乱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健全完善灌区节水、凌汛期补水、应急补水相统筹的多元机制,强化生态流量保障过程监管,完善生态流量(水位)、水质、水生态监测体系。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探索建立利用无人机技术信息化管护河湖新路径,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稳步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进一步提高河湖管护水平。强化河道采砂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完善遥感解译判别、核查认定和问题销号标准,加快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各族干部群众、志愿者团结治水护水,呵护生命之源的能动作用。增强全民节约用水的主人翁意识,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同时,围绕“生命至上、守望相助”,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项措施,特别是在黄河防凌防汛、山洪灾害防治、超标洪水防御等方面,注重发挥群防群治作用,凝聚各族群众力量守护好美丽家园。进一步丰富完善智慧水利指挥调度中心各模块,基本建成集数字孪生灌区、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N项业务应用于一体的全市智慧水利体系,实现水利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为各族群众筑牢更加安全可靠的防御屏障。
优化供水布局保障“供好水”
乌拉特中旗川井苏木哈拉图嘎查牧民曼德日玛每每说起家门口新打的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前的井,不够牲畜饮水,而且水很苦、人吃不成,需要到3公里以外去拉水。今年打的新井,水甜了,用水也特别方便。”曼德日玛说道。
在巴彦淖尔,一条条“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的供水管网向农村牧区延伸开来,“幸福甘泉”流进了千家万户。今年,我市围绕“同饮一河水、民族一家亲”,加快构建全市水网建设。争取各类资金21.52亿元,实施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分洪区建设、农村牧区供水保障等水利项目。加快推进河套灌区现代化改造、乌拉特前旗红山口水库除险加固、乌拉特前旗超采区治理地表水置换地下水节水灌溉(一期)等26项重点项目,加快构建“南北两条线、中间核心片”的全市现代化水网体系和“西部治沙、东部治水、全域互济、突出重点”的水网布局,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提升供水水质力保“喝好水”
“以前每次到用水高峰期时,水流断断续续,有时候还得提前储水,费时间还麻烦。现在可不一样了,水龙头一开,用起来特别方便。”刘润平家住杭锦后旗三道桥镇长庆村三组,困扰他家的用水难问题,在实施更新改造后已经全部解决。
该村处在供水末梢,水流运距过长,且原有的供水管网老化严重,管口时常发生破裂。特别是冬季,管道极易受冻加重破裂,出现水压不稳、村内供水不足的情况,用水成了村民急难愁盼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长庆村“两委”积极与三道桥镇政府和水利部门对接,联合开展实地调研,决定对三道桥镇长庆村等3个村组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更新改造项目,惠及324户村民。
我市围绕农村牧区水质提升、边境军民供水保障能力提升等重点,科学编制农村牧区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优化农村牧区供水格局,巩固提升供水保障水平。积极探索农村牧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工程建设标准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完成沿黄五旗县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五原县荣丰、临河区马场地标准化示范水厂和五原县、临河区村口动态监测全覆盖示范县创建工作;以旗县区为单元推行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逐步实现专业化管理全覆盖,在有条件的旗县区开展县域统管工作,最大程度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引导各族群众饮水思源、感念党恩。
扩大合作“朋友圈” 拓宽共富发展路
□本报记者 杨青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今年以来,我市以区域合作深化行动为牵引,紧紧围绕主线,立足自身优势,推动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绘好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架起“团结桥”
在甘其毛都口岸淖尔中慧海关监管场所,AGV无人驾驶车辆在专用通道上高效运行,成为这座中蒙边境口岸的科技名片。截至4月7日,今年甘其毛都口岸AGV自动导引车跨境无人运输货物突破100万吨,达到100.7万吨。
4月9日,在内蒙古李牛牛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仓库门口的传送带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加紧生产发往土耳其的220吨葵花籽生料。“去年,公司出口籽仁类农产品、高档坚果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去年熟制葵花籽产品热销中东地区和东南亚。眼下,正值出口旺季,海外客户蜂拥下单,尤其是高附加值的熟制葵花籽,出口实绩节节攀高。”
……
对外开放,培育发展新优势。今年,我市进一步深化对外经贸合作,精准开展贸易对接,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延伸开放触角,持续扩大海外“朋友圈”。
以保税物流中心(B型)为核心,培育跨境电商企业和产业园,启动全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积极申建中国(巴彦淖尔)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持续完善甘其毛都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启用国赋环保型煤炭监管场所,加快推进出境车辆服务区二期工程,争取跨境铁路大桥开工建设。优化甘其毛都口岸产业布局,着力提升煤、铜大宗矿产资源配置能力,做大进口资源落地精深加工规模。全面探索“边民互市+”模式,制定《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推动甘其毛都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建成并封关运营。
持续扩大国内区内合作共谱“发展曲”
4月9日,“巴彦淖尔美食行·邂逅华润烟火情”优质农产推介暨美食体验活动在深圳华润集团举行。活动通过产品展销、美食品鉴及经贸洽谈等形式,全面推介巴彦淖尔市优质农产品,深化与华润集团的战略合作,助力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
今年第4期“蒙科聚”专题发布会上,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与我市企业签订5项科技合作协议,合同总金额达350万元……
深化合作,区域协同融通。今年,我市积极推进国内区内合作深化,统筹内外联动发展布局,以开放的姿态精心编织着一张跨区域的合作网络。
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的合作,围绕生物医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冶金化工等19条重点产业链缺口目标企业主动上门突破,全力引进和实施一批带动能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全方位推进京蒙协作,深入实施“六个倍增计划”。积极探索我市园区与周边园区融合发展,依托清洁能源和蒙西电网优势,围绕包头、乌海等地氢能应用场景,建设以新能源制氢、制氨、制醇为主的氢能未来产业基地,促进电力就地消纳。推进巴彦油田增储上产、浅层天然气开采、CCUS碳捕集项目,巴彦油田原油产量同比增长14%以上。开工建设飞尚铜业20万吨技改扩建项目,保障西部铜业阳极板原料供给,积极引进铜缆、锌合金等下游加工项目。
深化市域联动协作结出“共富果”
3月14日,临河区、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三区一体”协同发展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临河区、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分别与内蒙古中椒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沃尔绒业有限公司、河北昊铁轨道装备材料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签约,涉及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绒毛纺织加工等多个领域。此次签约标志着“三区一体”协同发展取得重要突破,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协作互补,夯实发展基础。今年,我市从促进全市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全域农高区建设、加强园区产业分工合作方面,进一步深化市域联动协作。
推动临河区、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农高区“三区一体”协同发展,与各旗县联动发展市域“飞地经济”。各旗县区合理明确产业发展定位,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实现差异化协调发展。坚持“全域农高区化、产业全链条化”发展思路,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争取落地实施一批国家科技项目。
这个春天,又是一个播种希望、孕育收获的季节,我市将继续做大对外贸易,加强区域合作,密切片区协作,把优质资源引进来,让本地产品走出去,续写区域合作深化行动的新篇章。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东育 周文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