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综治中心主阵地 赋能基层高效能治理

作者:市委政法委

综治中心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通过建强工作阵地、整合资源力量、强化科技支撑等措施,纵深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架起与群众密切联系的“连心桥”,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不断赋予“枫桥经验”新时代内涵,全面提升广安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编者


市中院

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  筑牢平安建设“压舱石”

近年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积极促推解纷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指导调解、释明引导、先行调解、诉调对接等职能作用,多元解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提前谋划部署,推动法院工作与综治中心运行无缝衔接。市中院党组将参与综治中心运行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进行“专项部署+调研督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入驻要求,压实工作责任,规范对接流程,强化配套保障,形成系统指引。建立“法院+综治中心”模式,选派31名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入驻综治中心,从法律咨询、立案诉讼、司法确认、速裁快审、信访接待、事项督办等全链条加强工作保障。临河区法院依托“1+8”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自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指挥中心成立以来,参与办理各类矛盾纠纷47075件,牵头办案8308件,成功率66%,为人民群众挽回财产损失16.1亿元。

注重资源整合,打造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平台。市中院党组年初明确了“1226”工作体系,对参与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进行部署,坚持既兜底线、又不越位,充分发挥法院力量在创新实践中的关键一环作用。邀请238名代表委员、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担任特邀调解员,聚焦综治中心多领域调解需求,多点扎根,将纠纷“有解”变“优解”。两级法院携手金融监管分局、住建局等单位共建多元化解机制,全力支持综治中心形成解纷合力。2024年,促推劳动争议、物业服务等9763件纠纷成功化解在行业内。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积极对接综治中心各类调解组织,充分释放数字法院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乘数效应。2024年,调解成功案件9238件。

加强业务指导,切实提升实质性化解矛盾工作成效。积极参与调解队伍培育培优工作,对调解员统一名册、持证编号管理,加强对综治中心各类调解力量培训。2024年,全市法院组织举办9期专题培训,并组织部分调解员参加培训。今年还将举办7期教育培训班,并重点针对安全风险防范组织各地调解员进行专项培训。两级法院用好同类案例的示范、指导作用,增强了调解的权威性、可接受度和自动履行率,诉前调解成功案件申请执行率优于全区乃至全国指标参考区间。对纠纷多发高发领域,分析研判背后存在的社会治理问题。2024年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出司法建议204份,回复率96.56%,形成“纠纷研判—司法建议—跟踪问效”治理闭环。


市司法局

构建全层级综治体系  优化全链条治理格局

近年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构建“资源在一线融合、服务在一线强化、矛盾在一线化解”工作机制,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助力赋能。

联合共建,实现资源在一线融合。依托公共法律服务实体,整合人民调解、社区矫正、行政复议等功能模块,培育打造“石榴籽调解室”、个人品牌调解室24个,筛选128名专兼职调解员和律师以“常驻+轮驻+随叫随驻”方式入驻各级综治中心,全市司法行政机关派员(含调解员)入驻县级综治中心33名、乡镇级综治中心95名,入驻率达到100%。发挥司法行政机关履行调解工作指导职责,推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衔接。创新“调解+”工作,各旗县区的综治中心结合本地矛盾纠纷特点设立婚姻家庭、物业供暖、金融借贷、劳动争议等6大领域专业性行业性领域调解室22个。依托“调解+复议”“调解+法律援助”等,构建起“一体化运作、一揽子化解”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

履职尽责,实现服务在一线强化。本着“主动预防、动态管理、先行调解”的理念,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积极与“12345”民生热线、派出所、法庭等沟通衔接,通过视频连线、在线答疑等方式,为群众提供“24小时不打烊”延伸调解服务。在综治中心建立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符合相关条件的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援助服务,实施法律援助“一免一简三快”举措(免经济状况审查、简化受理审查程序、快速受理、快速审查、快速指派)。在综治中心新设行政复议代办窗口,处理难以化解的行政争议纠纷,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解决方案。推动入驻综治中心的公证机构参与各类调解,为涉及公证事项的矛盾纠纷化解提供专业意见,极大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聚焦重点,实现矛盾在一线化解。进一步完善法治巴彦淖尔一体化平台建设,注重在“法治巴彦淖尔”平台分类做好法律服务信息录入工作,摸索推进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力量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及时调度力量进行化解。目前,全市培育“法律明白人”3627名、学法用法示范户668户。加强与综治中心对接,建立重点人员动态管理台账,常态化开展社区矫正“法治教育+心理干预+警示教育”融合行动,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对象法治意识。充分利用传统和新媒体优势,发挥“鸿雁普法”品牌作用,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加强对“人民调解护稳定”专项活动的宣传工作。创新“调解+普法”工作模式,在矛盾调解过程中同步开展以案释法,年均开展专题法治讲座12场次,引导群众有矛盾找中心、解纠纷先调解。


三道桥镇

强化综治中心建设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近年来,杭锦后旗三道桥镇以“聚资源、建机制、治源头”为主线,在全旗范围内率先建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为基层治理创新发展开辟新路径。

聚焦资源集成,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建成占地200平方米的规范化综治中心,设立3个特色功能室。中心推动派出所、法庭、检察院制度化轮值驻点,司法所常态化派驻办公,整合乡贤能人、“两代表一委员”等力量,组建53人的信访代办员队伍,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基层治理前端防线,实现治理资源在一线集聚、治理问题在一线解决,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聚焦制度完善,打造规范运行新模式。创新构建“135”工作机制(“1”即搭建“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受理、一揽子化解”综合平台,实现群众诉求“一门进入、一体办理”;“3”即建立三级调解体系,形成分层递进的矛盾化解链条,简单纠纷由村、社区即时调解,一般纠纷由村级调解小组综合运用法律、政策、道德手段调解,复杂纠纷由镇综治中心统筹部门力量联合化解;“5”即健全五项日常工作机制,包括“党建+信访”融合机制、“接访即代办”服务机制、重点事项督办机制、民生问题“绿色通道”机制、群众诉求“提及必办”机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步入制度化、常态化轨道。完善矛盾纠纷调处跟踪回访机制,对有风险隐患的及时疏导处理,对调解成功的了解履行情况,确保案结事了。

聚焦源头施治,构建平安建设新格局。严格落实“党小组组长+网格员+单元(联户)长”铁三角治理模式,健全“一带四联”网格化管理机制,科学划分264个基础网格,成立9个党支部引领的人民调解委员会、88个调解小组。依托9个党小组组长、88名联户长、17名单元长及264名网格员,通过定期走访、信息互通动态收集群众诉求,建立综治信访维稳定期研判机制,将矛盾排查化解责任压实到基层“神经末梢”。发挥综治中心联调作用,聚合政法专业力量和矛盾纠纷化解资源,以“常驻接访+灵活办公”形式,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实现百姓办事“只进一扇门”“说理找中心”。深化警地协作联动,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防控,全域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实现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建立重点人员“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台账,通过定期走访、心理疏导、困难帮扶等措施,精准掌握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从源头预防个人极端案事件和群体性风险。


瑞泰社区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近年来,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瑞泰社区以“规范化、实体化、实战化”为抓手,推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网络,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以强化组织建设为基点,紧扣重心精准发力。瑞泰社区创新成立“党小组+网格员+楼栋长”的综治工作队伍,按照就近和便利的原则,在2个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配齐12名网格员,筛选156名楼栋长,形成了基层治理“铁三角”格局。党小组组长发挥带头引领作用,负责组织带领党员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处理网格难题。网格员作为网格第一责任人,组织楼栋长和其他志愿者开展社情民意、矛盾纠纷、治安隐患等排查和化解工作,精准推动工作落实落细。社区居民身边因为有“铁三角”感觉更安全、更幸福,“铁三角”参与社区治理更体现价值更有活力。

优化运行机制为重点,筑牢防线精细发力。建立了“网格员+楼栋长+社区民警”联动排查机制,通过落实特殊群体固定访、重点工作专项访、日常联系常态访“三访制度”,做到各类纠纷“早发现、早介入”。建立“三级响应”化解机制,简易问题由楼栋长当场即接即办,复杂事项由网格员协调处置,疑难问题启动“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创新“指尖议事厅+瑞泰议事角”双平台协商模式,有效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建立重点人员全量数据库,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刑满释放人员、“三失一偏”等重点人员纳入管控范围,落实社区干部、民警、网格员、家属“四包一”管控措施,对异常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全时管控。

深化多元联动,聚力共治长效发力。推行微议事、微项目、微榜单“三微工作法”,依托“铁三角”在网格、在身边的优势,线上线下同频共振,通过“网格巡查+居民微信群反馈+入户家访”渠道了解群众诉求,打造“邻里帮帮团”,有效地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合力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推动社区、物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将物业骨干发展成“微治理合伙人”,打造联动共治模式。


临河区

打造基层矛盾纠纷“一站式”调处新标杆

近年来,临河区围绕创新构建“调解优先、源头预防、法治保障”三位一体治理体系,按照“四有”标准规范化建设完善区级综治中心,同步建成乡镇、街道综治中心22个,社区、村级综治工作站7个。通过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群众诉求“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解决、全流程服务”。

资源要素全面整合,搭建新平台。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司法推动、多方参与、多元并举、法治保障”的矛盾纠纷化解理念,以6个进驻单位和12个对接单位为载体,集成综治、法院、公安等8大系统网络资源,形成“职能部门+专业网络”统一指挥调度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实时共享、矛盾纠纷协同处置。健全完善“1+8”综合治理模式,以综治中心为平台,融合基层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诉调对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政仲裁、司法调解等8大功能模块,搭建多元组合、信息共享、司法支撑的服务体系,点对点、面对面解决群众诉求,筑牢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完善行业领域、群团组织、社会力量轮驻制度,分类设立民商事调解、信访调解、金融调解等14个专业调解工作室,覆盖27个重点行业领域。构建“特约调解”模式,引入第三方特约调解机构,将物业、供热等矛盾纠纷纳入调解范围。设立妇女儿童维权岗,成立劳动争议诉调委员会,专人受理、快调快结。

选齐配强调解队伍,打造新力量。构建“常驻+派驻”双轨机制,乡镇、农场、办事处及相关单位共派驻36名专业人员全程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建立“法官指导+调解员主调”工作模式,不断提升调解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法治化程度。创新调解员选聘机制,向社会公开选聘33人,发挥他们熟悉上访人心理、善于沟通和掌握政策法律的优势特长,起到了良好的调解效果。大力开展“人民满意调解室品牌”创建活动,积极选树化解信访矛盾多、化解知识产权纠纷多、化解重点、难点案件多的“三多”标兵和典型。

优化受理处置流程,解锁新模式。参照综合医院导诊分流模式,将受理的矛盾纠纷由一个窗口导入、各调解室分处,让群众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保障各类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就地化解。利用诉讼、调解服务远程柜台,提供在线申请纠纷调解、立案及案件文书领取、法律法规查询等个性化服务,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方便群众“跨地区、随时随地”解决纠纷。分类甄别A、B、C、D四种类型信访矛盾并出具报告,按照“三到位一处理”原则,确保“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当地”。成立了“人大+法院”“政协+法院”“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调解工作室,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优势,邀请代表、委员参与婚姻家事、民生、涉企、行业纠纷等案件的调解工作,释放多元解纷新活力。


德岭山镇

让综治中心成为群众的“矛盾终点站”

今年以来,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综治中心以实体化建设为基础、规范化运行为目标、平台应用为支撑、机制健全为保障,积极探索“145”工作法,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个中心,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该镇党委将综治中心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枢纽,成立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1+1+1+1”来访接待机制(每天安排1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1名站办主任、1名公安民警、1名司法调解员在综治中心值班接访)。高标准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综治中心,通过资源整合、功能融合、力量协同,打造基层社会治理“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各类矛盾一站式调解。

四个在前,厘定基层社会治理事项清单。一是组织引领走在前。组建7支党员先锋队,开展“敲门行动”,排查重点人员;二是风险排查走在前。将全镇71个村民小组划分成15个网格党小组,选配115名网格员和818名联户长,严格落实“一周一巡”工作制度,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三是预警研判走在前。建立“村镇”两级预警机制,将矛盾隐患风险划分为五个等级,对研判为三级及以上的风险隐患第一时间上报镇综治中心;四是服务保障走在前。依托网格员走访,动态梳理养老、供暖、就业、医疗等高频诉求,建立“民生需求清单”,定向匹配资源。

五化协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抓早抓小。一是政策宣传“精准化”。依托综治中心重点人群数据库,动态匹配宣传对象,建立“政策需求—人群标签—精准推送”闭环机制;二是信访接办“高效化”。建立“综治平台受理—智能分流转办—限时跟踪督办”的闭环工作机制,通过综治中心视频会议系统实现跨部门协同,平台流转效率提升40%;三是矛盾调解“专业化”。在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室设立专业调解席位,整合“老访户调解室”等资源,建立“综治中心+专家库”联动模式;四是法律咨询“便捷化”。利用基层法庭、司法所等资源,设立法律咨询窗口,建立“预约+坐班”双轨服务模式,线上推广“法律顾问微信群”,实现24小时即时答疑;五是协调保障“联动化”。整合派出所、司法所等驻中心单位力量,组建“综治联动小分队”,针对疑难积案开展联合攻坚。


永丰村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

近年来,五原县复兴镇永丰村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构建“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治理架构,并引入积分制管理机制,有效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

坚持党建引领,整合组织力量。永丰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立党小组,由村干部担任党小组组长,按照30户至50户的标准,划分12个网格,每个网格对应设置一名网格员,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联户长。组建“连心桥”党员服务队、“好姊妹”志愿者服务队、“邻里帮”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助农纾困、环境整治、政策宣讲等服务活动。建立“村委统筹、党小组调度、网格落实”三级责任机制,通过每周网格碰头会、每月党群议事会,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转变。

完善积分体系,创新奖励机制。由村党支部牵头、“铁三角”成员沟通协商,制定涵盖公共事务、家风建设、环境维护等7大类54项积分细则,实行季度评议、动态管理。建立“好村民”积分超市,超市物品设置5到300积分等多个积分档次,小到牙膏、毛巾,大到被子、洗衣机,每一件商品都是“明码标分”,充分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建立积分兑换台账,登记每户积分分值、兑换时间、兑换物品等信息,兑换后进行公示。“好村民”积分超市让村民在“挣”积分到“兑”积分的全过程中切实享受乡风文明的红利。

机制协同发力,提升治理效能。“铁三角”与积分制管理机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村民的反馈意见,适时调整积分项目和标准,确保积分制管理能够更好地适应乡村发展的需求。“铁三角”成员在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各类信息,通过微信群实现共享,党小组、网格员和联户长可以及时了解村庄内的各类动态,为积分审核提供准确依据。党小组发挥引领作用,制定工作方向和目标,“铁三角”成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积分制管理为“铁三角”的工作提供了量化考核标准。通过两项机制的共同努力,永丰村乡村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本版文字由市委政法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