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打造劳务品牌“金名片” 激发就业增收新活力

作者:袁雅芹

□本报记者  袁雅芹

晨曦微露,在河套酒业集团酿酒车间,伴随着酒甑蒸气的嘶嘶声、基酒入坛的潺潺声、翻拌糟醅的铁锨声以及行车运行的轰轰声,酿酒部生产主管杨志杰忙碌的身影在酒蒸气中若隐若现。巡视窖池、测量温度、观察糟醅,杨志杰早已将酿酒工艺熟记于心,并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需扫视一遍窖池,润粮、发酵等工序是否到位、具体数据是多少,他就已了然于心。

从一名白酒酿造工学徒到高级技师,再到酿酒部生产主管,杨志杰的职业发展离不开“河套酿造工”劳务品牌的加持。

树一个品牌,带一片就业,强一域经济,富一方百姓。近年来,我市始终将促就业、稳就业摆在首位,结合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深入挖掘细分行业用工需求,成功打造了12个劳务品牌,其中,“河套酿造工”“巴运能手”劳务品牌获评自治区级劳务品牌。目前,“河套酿造工”劳务品牌每年培训河套酿造工700余人次,直接带动就业人员20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上万人,年产值达7亿元,有效缓解了地区就业压力,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走进临河区巴运物流园区,一辆辆货车往来穿梭,仓储配送、修理及配件销售、汽车新产品展销、二手车交易等业态一派繁荣。43岁的李虎平在园区里经营着一家汽车钣金喷漆覆盖件门店,凭着精湛的维修技术和诚信经营,他实现年收入超百万元。“靠着园区规模化、标准化统一管理和免费技能培训,以及‘巴运能手’劳务品牌的带动效应,我才有了现在的好光景。”李虎平感慨地说。

“巴运能手”劳务品牌是在我市“一县一品牌”建设思路下,临河区大力实施劳务品牌战略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临河区从优势企业入手,积极挖掘培育特色劳务品牌。2019年,内蒙古巴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围绕自身行业特征,按照以“企业+行业”命名的模式形成“巴运能手”劳务品牌。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发挥“巴运能手”劳务品牌效应,内蒙古巴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打造大型物流园区、搭建就业平台、创建“巴彦淖尔出行”智慧出行服务平台等举措,不断拓展新的服务业态,壮大“巴运能手”劳务品牌。目前,“巴运能手”劳务品牌直接带动就业人员24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上万人,年产值超8亿元。为推动品牌发展,公司定期组织企业从业人员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素养,有效推动劳动者就业创业。

如今,在政策扶持和人社部门指导下,我市各旗县区打造了一批批技能含量高、综合竞争力强的劳务品牌。乌拉特中旗加强“鸿雁技艺”劳务品牌建设,通过乌拉特铜银器、玉石加工、乌拉特服饰、乌拉特刺绣、奶食品等产业,累计带动就业2000人以上,年均劳务收入达1600万元;在乌拉特后旗,内蒙古黑猫煤化工有限公司创建的“黑猫化工甲醇合成工”劳务品牌近三年累计带动就业2000余人,每人年均劳务收入达8.8万元……一组组鲜活的数据,反映出劳务品牌在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我市将立足区域发展实际,聚焦重点产业需求,继续积极培育具有就业带动效应的优质劳务品牌。

——精准施策“创”品牌。依据《巴彦淖尔市劳务品牌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完善申报自治区级品牌、市级品牌和旗县区级品牌认定管理工作机制。完善分类培育指导标准,结合产业结构、依托优势资源、开拓特色亮点,坚持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发掘培育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落实扶持举措。通过建立动态管理的重点劳务品牌资源库,按照“发现—培育—提升—壮大”模式,实行“成熟一批、推荐一批、审核一批、认定一批”梯次推进机制,科学有序推进劳务品牌建设工作,切实提高品牌培育质量。

——培输一体“育”品牌。坚持优化服务和特色劳务品牌建设同向发力,稳步开发新的技能培训项目,广泛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实用性培训,提升劳务品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劳务品牌含金量,以过硬的技能特征,促进劳务品牌提升壮大,激发就业增收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