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后:科技赋能 春耕提速又提质

作者:任逸田

春播

□本报通讯员  任逸田  文/图

近日,走进杭锦后旗陕坝镇帐房村5000亩滴灌小麦种植示范园区,大型滴灌小麦播种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播种、铺埋滴灌带,伴随着机器轰鸣声,一粒粒麦种播进土里,滴灌带井然有序地排列其中。原本需要多道工序的春耕作业,如今通过智能化农机实现“播种—施肥—铺管—淹种”全流程一体化。这片由杭锦后旗重点打造的科技示范田,正成为当地探索“节水增产双赢”战略的核心试验场。

此园区是陕坝镇推进高效节水和粮食单产提升有机融合建设的小麦种植科技示范园区。为了确保园区小麦种植工作的顺利进行,陕坝镇前期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走进田间,深褐色的滴灌带如琴弦般整齐排布。杭锦后旗农牧和科技局负责人李有良抓起一把带着湿气的土壤介绍:“传统漫灌每亩耗水400立方米,滴灌技术能压减到240立方米,节水40%的同时还能节肥30%。”作为技术集成的关键,试验园区不仅优选抗倒伏的“巴麦13”良种,更创新采用圆盘开沟式播种机,配合分层施肥技术,使麦苗根系能穿透不同肥力的土壤层,构建起立体营养吸收体系。

这种“藏粮于技”的突破正在杭锦后旗铺开。2025年,杭锦后旗锁定12万亩小麦种植红线,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将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面积扩展至1.5万亩。杭锦后旗农牧和科技局数据显示,新技术推广后,全旗年节水可达240万立方米,小麦单产预计从每亩48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部分示范田甚至有望冲击600公斤。

在农机手王海的驾驶舱内,智能终端实时跳动着播种深度、滴灌压力等参数。“过去500亩地要折腾半个月,现在3天就能收工。”他指着屏幕上0.8厘米的播种精度说,“北斗导航能让株距误差小于1元硬币直径,每亩用种量比人工播种节省5公斤。”

此外,杭锦后旗30%的滴灌田已安装土壤墒情监测仪,数据直连杭锦后旗数字农业平台,农技人员可随时调取氮磷钾含量图谱,动态调整水肥配比。“若全旗1.5万亩水肥一体化目标达成,每年可减少化肥流失300吨,节水产生的生态红利还将通过水权交易反哺村集体。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套整合了良种、智能农机、数字管控的技术体系,正在为同属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河套灌区提供可复制的‘杭后方案’。”李有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