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常浩琳
李佑臣 刘嘉欣
近日,在西小召镇集中连片优质小麦专题示范园区的2000亩示范田里,一项项新科技的应用,成为当地全力破解传统农业的增产密码。
在位于西小召镇土城子村的小麦种植示范田里,搭载北斗卫星导航高精度定位设备的大型匀播机正在快速行进,划过一道道笔直的线条,机械所过之处小麦种子和水肥一体化滴灌管道迅速播种、铺设完成。区别于以往传统条播技术深浅不一、土地垄沟起伏,采用匀播技术播种后的土地十分平整、麦种分布均匀,光热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有助于个体性能发挥,实现群体产量提升,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今年,旗委政府对西小召下达了6000亩小麦种植任务,已全部落实完成,并组织实施了2000亩连片小麦种植示范田。示范田采用水肥一体化种植、新型播种方式等先进农业技术。根据地力情况和每年耕种经验,预计小麦亩产能达到450~500公斤,增产100多斤。”西小召镇三级主任科员聂明说。
一直以来,西小召镇受黄河水灌溉等先天条件的影响,种植品种单一,多年来都以种植葵花为主。如何让“老土地”焕发“新生机”?近年来,西小召镇不断寻求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法,通过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不断对全镇中低产田进行高标准改造,打好农业发展的根基。根基稳了,一项项新科技才得以应用。2022年,西小召镇在有条件的区域示范推广黄河水直滤滴灌技术,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潜力。今年,西小召镇又在2000亩小麦示范田里首次采用匀播播种技术,同时针对河套地区春季干旱特点,采用“干种湿出”播种技术,确保种子在最佳墒情下发芽,不仅出苗率显著提高,节水效果也十分明显。7月小麦收割后,将立即种植油葵和牧草,改善土壤结构,形成“粮饲兼顾、农牧循环”的生态农业链条,有效激活土地潜力。“小麦示范园区主要是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动能、新主体、新目标等引领建设的。通过这‘六新’,助力小麦单产提升。从而通过小麦示范园这一窗口实现辐射带动,助力全旗小麦种植业整体产量和效益提升。”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光说。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凭手感到用机器,传统农耕方式正被科技力量重树。随着春播工作有序推进,这片凝聚科技力量的2000亩沃野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勾勒出乌拉特前旗小麦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