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军警民企联合党支部开展边境地区联防联控
□本报记者 周悦 文/图
开栏语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2024年,我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力攻难点、疏堵点、抓重点、创亮点,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整体带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涌现出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即日起,本报开设“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2024年度全市改革典型案例”栏目,全面展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从广阔草原到大漠戈壁,369.05公里的边境线,3.38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巴彦淖尔责任重大。
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以“一校一队一车一户一业”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边境党建模式,按照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群众来参与、企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党政军警民企”联创共建,持续推进“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为打造边境繁荣发展、边民团结幸福、边防安全稳固的八百里亮丽边防线贡献力量。
坚持组织生活同过
持续推动“思想筑边”
我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抵边苏木镇党委牵头,边境嘎查村与辖区驻地边防连队、派出所、驻地企业共同组建党政军警民企非建制党支部,支部成员共同交流学习成果、共同开展“三会一课”、共同组织主题党日,把党的组织建设在千里边防线。18名民警挂职嘎查村“两委”干部,4名派出所所长兼任苏木镇领导班子成员,124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义务开展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活动。
“你们眼前的这件军大衣,是1988年巴音前达门边境派出所所长孟有文送给辖区牧民尔登朝鲁的。如今,尔登朝鲁的儿子把这件军大衣留在‘边境石榴籽家园’,希望它能继续见证这份警民鱼水情。”日前,在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边境派出所“边境石榴籽家园”内,讲解人员正在向参观者介绍一件历经36年风雨的展品。
我市打造边境派出所“石榴籽家园”、乌拉特后旗宝音事迹馆、乌拉特中旗国防教育基地等教育培训示范点,选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宝音德力格尔、“全国最美公务员”王砚、“十大国门卫士”黄健、“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巴音那木拉等先进典型,成立“草原流动党校”19个,组建理论宣讲团8个,受众党员群众达9750余人次,守望相助、团结奋进思想基础进一步夯实。
坚持基层堡垒同建
持续推动“组织固边”
在乌拉特中旗,川井边境派出所组建了全市第一支马背护边员队伍,主要协助边境派出所防范和打击边境走私及非法偷越国边境等违法犯罪行为,还积极发挥着政策宣传、联系群众、信息交流的作用,用接地气的话语为牧民群众讲解乡村振兴、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等政策,让党的声音传到“最后一公里” 。
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东达乌素嘎查牧民杨东退役后从父亲手里接过边防卫士旗帜,成为家中第二代护边员,风雨无阻地坚守在岗位上。2014年,经嘎查党支部推荐,杨东家成为党员中心户,杨东后又担任网格员一职,为周边牧民提供便民代办服务、宣传边防政策法规。
……
这是我市坚持党政军警民企合力强边固防的缩影。
我市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强化团结协助合力,构建区域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多方共赢边境党建工作格局。在边境地区设置党员中心户191户,每个中心户联系周边10~20户牧民,承担宣讲点、联络点、调节点等职能,成为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红色堡垒”。全面推行嘎查村民小组网格化“微治理”,边境苏木镇划分网格222个,配备网格员354人,常态化开展巡逻等工作。深化“北疆党旗飘”活动,在抵边化嘎查常态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编演以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和主题歌曲15个,开展志愿文艺演出50余场次,着力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清“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
坚持发展大计同商
持续推动“富民兴边”
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与巴音乌兰苏木阿润策格乳业合作社共同建设马奶收集站,带动马产业发展。
内蒙古英格苏生物科技公司在乌拉特后旗建成1个高标准养殖基地,还计划建设5个“托驼所”,与200户养驼大户建立合作关系,发展驼奶产业。
……
边民富,产业兴是关键。我市将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作为富民兴边重要抓手,着力发展富民产业,推动边境地区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民富裕富足。
嘎查村党支部带头组织规模化集体经济项目运营,累计投入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375万元,17个抵边嘎查实现项目资金全覆盖。6个抵边苏木镇培育养殖、畜牧、托管、肉苁蓉种植及精深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特色产业20余项。17个嘎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13户牧民以现金、马匹等形式入股,14家企业结对帮扶30个嘎查村(抵边嘎查村全部结对),带动511户牧民增收致富。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引导农村和牧区党组织互相结对、抱团发展,定期组织嘎查村干部、农牧民党员开展党建工作同商、干部换岗实践锻炼、后备力量结对培养等共建活动,实现以农促牧、以牧带农、农产牧销、共同提高。
坚持民生实事同办
持续推动“帮扶强边”
2024年7月初,县道717固阳至巴阿界(布朗至莫林段)39公里道路养护工程正式通车。这条路从国道335与县道717交会点出发,穿越大漠风场,直达乌拉特后旗获各琦苏木。“以前2个多小时的路程,现在缩短到1小时左右,拉饲草料更便捷了。”获各琦苏木毕力其尔嘎查牧民何满海说。
远在边境的牧民群众能享受到如此便捷的出行条件,得益于我市加快提升边境地区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我市组织协调发改、卫健、交通等相关部门围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服务百姓民生、促进军警民融合等内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助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加强“水电路讯”基础建设,累计整合资金36亿元,实施项目55个,解决2个边境旗1612名牧民、1个营部、4个执勤点、10个派出所的饮水问题,接通常电惠及群众663户、风光互补新能源改造惠及898户,新建4G基站70座,抵边嘎查全部实现通网电,国道331、242、335和人口聚集区实现通讯信号基本全覆盖。
持续改善边境地区医疗卫生保障,2个边境旗改扩建苏木镇卫生院14所,配套“草原流动医疗服务车”18辆,牧民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参保全覆盖,边境地区公共服务效能和农牧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实施“大学生集聚计划”,2个边境旗招募137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回村任职,17个抵边嘎查新进1名后备干部。向边境嘎查全覆盖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到村任职选调生,选优配强护边员队伍,为边境一线强边固防、推动党组织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边境安全同保
持续推动“共建稳边”
乌拉特草原茫茫戈壁上,连接远方的公路蜿蜒向前。乌拉特后旗边境管理大队的“强边固防直通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公路上,为巴音前达门苏木哈拉图嘎查牧民运送网购的商品。
“‘强边固防直通车’每周一趟,民警会把我们购买的生活用品和邮件包裹送来,真的很方便。”哈拉图嘎查牧民额尔登吉雅告诉记者。
对于拥有八百里边防线的巴彦淖尔而言,守好祖国边疆的责任重大。我市建立军管“线”、警管“面”、护边员管“点”边境地区联防体系,进一步凝聚强边稳边合力。在边境旗配备“强边固防直通车”17辆,为农牧民群众提供生活物资代购、治安维护、快递配送等综合服务,年均行驶15万公里,代办服务800多户,代送草料物资100多吨,被群众称为草原上的“和谐号”“及时雨”。大力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等有效做法,组织边防连队、派出所、嘎查村护边员对边境一线展开巡逻踏查。建立苏木镇司法所、边防派出所、草原监理站、嘎查村、驻地企业“五方联调”机制,有力维护牧区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