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后: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作者:杨青

□本报记者  杨青

组建“陕坝大妈”帮帮团,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为各族群众开展便民服务、政策宣讲、信息传递、居民联络、治安联防、矛盾调解等公益行动。

推行“12356运行机制”,实现“六中心联动”,自中心启用以来,已累计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600余件次。

……

在杭锦后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

去年以来,杭锦后旗坚持立足实际、发挥实效、强化实战,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不断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最大限度实现群众利益诉求“一厅式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揽子解决”。

强基固本

“小阵地”释放“大能量”

综治中心是立足政法职能,统筹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形成合力,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平台。

杭锦后旗将社会治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把综治中心建设作为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效抓手,制定出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工作制度、综合受理区管理制度、矛盾化解甄别疏导机制等12项制度,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与建章立制。

基础实。整合、优化各部门资源,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党政联合接访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基层治理综合协调调度中心等多个中心进行融合,统一挂牌。同时,整合原有的6个专门调解室、心理咨询室、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室、速裁法庭等功能室,实现“综合受理、调解先行,法律服务、诉讼断后,信访兜底、闭环管理”的全流程工作链。

运行实。综治中心由杭锦后旗旗委政法委统筹运行,协同公安、法院等多部门配合入驻,改造升级10个服务窗口,全力打造集平安建设、综合治理、矛盾化解、司法服务、信访维稳等职能于一体的社会治理综合平台。

模式实。总结推行“12356运行机制”。即:以“一站式综治中心”为平台,整合旗直部门与社会调解“两大力量”,采取三项举措化解矛盾纠纷(预防先行、矛盾受理“三全”;案结事了、纠纷调解“三化”;诉讼兜底、依法断后“三解”),完成“五项任务”(多元化化解矛盾、立体化治安防控、全方位司法协助、全时空守护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实现“六中心联动”,自中心启用以来,已累计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600余件次,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

效果导向

擦亮服务群众“金招牌”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就是让群众遇到问题有地方“找说法”。杭锦后旗不断明确各级综治中心功能定位,规范接待流程,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

聚焦矛盾问题,狠抓联排联调。充分发挥镇级综治中心“前哨站”、社区(村)、基层网格“第一触角”作用,一体推动旗镇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9个镇综治中心全部实战化运行,简单事项由镇、村及时化解。坚持把“三级联动”网格化管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用好“陕坝大妈”和“三长五老村书记”工作法,及时发现解决或上报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助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

紧盯治安隐患,推进联防联治。建强“网格排查、矛盾化解、治安防控、风险防范、数据汇聚”五大功能,聚焦社会治安风险防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治安监测网络,实现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实时监控、动态跟踪和整体研判。通过各方力量的紧密配合,有效防范和处置各类治安隐患。2024年,杭锦后旗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数量分别同比下降49.6%和14%,社会治安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围绕管理服务,促进协调联动。针对社会治安防控、重点人群管理服务、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不同领域产生的矛盾纠纷和隐患,发挥“集中办”和“一站式”化解作用,对辖区内矛盾纠纷、治安问题、群众诉求进行联动受理、分流指派、协调督办,快速联动响应。建立辖区重点人群数据库,动态更新人员变动情况,督促职能部门落实分类服务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