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静
一些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一段时间后,发现小腿变粗,尤其是脚踝处按压会出现凹陷,这给平静的生活带来了新的烦恼。水肿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除了疾病因素,还可能由药物的不良反应引起,特别是钙通道阻滞剂类降压药。
钙通道阻滞剂通过抑制细胞上的钙通道,使血管舒张或心脏收缩减慢来达到降压效果。这类药物的英文全称为Calcium Channel Blockers,简称CCB类降压药。常见的CCB类降压药包括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左氨氯地平、非洛地平、贝尼地平、拉西地平、尼群地平和地尔硫䓬。
钙通道阻滞剂引起的水肿主要与体液从血管内重新分配到间质有关。理论上,钙通道阻滞剂介导的血管扩张会增加毛细血管压力,导致小动脉渗透性增加,从而引起水肿,通常发生在踝部,也可能出现在手部。
名字中带“地平”的CCB类药物比地尔硫䓬更容易引起水肿,且药物剂量越大,水肿风险越高。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的地平类药物,都有可能导致水肿。
应对水肿的方法包括:口服维生素C片,以维持血管弹性;服用复方芦丁片,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加用小剂量利尿剂,但需遵医嘱;换用其他种类的降压药;联合使用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降压药,发挥协同作用,降低水肿发生率和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