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计彬(临河)
“早上热热乎乎一碗河套盐水拉面,中午扛扛硬硬一碗铁锅排骨焖面,晚上汤汤水水一碗家常臊子面,夜宵舒舒服服一碗河套饧揪面”,河套人一天“四碗面”,无面不欢,天天见面,百吃不厌。
天下黄河富河套。宜耕宜牧的河套地区,随着“走西口”大量移民的到来,各地的精品面食也随之涌入。山西的刀削面、甘肃的拉面、宁夏的烩面、陕西的臊子面……面面俱到、异彩纷呈。
南米北面,河套雪花粉更是闻名于世。在河套地区,面的做法和吃法不胜枚举,或煮、或炒、或拌、或烩、或焖,光面的臊子种类就数不胜数。一碗面,道尽了风吹麦浪的醇香和河套人朴实无华的特质;一碗面,也道尽了最想念的家和妈妈的味道。
“黄河北,阴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渠道交错密如网,阡陌纵横似江南。”黄河水浇灌出一季好粮,也成就了一碗好面和一方美食!悠悠岁月中,八百里河套米粮川上,金色麦浪飘逸着浓浓的麦香。“种在冰上,收在火上”。河套地区的小麦经历了“冰”与“火”的考验,成为名副其实的“五项全能冠军”:蛋白质含量、面筋质含量、粉质指标、拉伸指标、沉降值5项衡量面粉品质的指标数居全国前列,其麦香浓郁、筋道爽滑的特点征服无数人的味蕾。著名的拉面大师厉恩海遍访全国各地,找到了河套面粉。他用一公斤河套面粉拉出209万根如头发般的细面丝,4次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由此可见河套面粉的品质之上乘,用它制作的面食自然也是好的。
天赋河套,优质农产。当“五项全能冠军”的河套小麦,遇上优质绿色的河套农畜产品,那便是一份舌尖上的河套情怀、一抹记得住的乡愁味道。
拉出来的河套美味
品味河套,爱上巴彦淖尔,从早餐的味道开始!一碗河套盐水拉面,拉出了黄河“几字弯”上的人文情怀。河套人对饮食很讲究,注重“色香味形器”。“一口锅里煮乾坤,一碗面里见真情”,即使是一锅简单的盐水拉面,也要做得大气厚重,再配上自制的腌咸菜和各色调味品,那更是有滋有味。
河套地区吃拉面的习惯,据说与刘秀不无关系。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刘秀起兵讨伐王莽。起初,刘秀因实力较弱,反被追杀。逃亡途中,刘秀被一户人家所救。那户人家用手抻细丝空心面佐以蔬菜牛肉碎丁汤招待刘秀。后来,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念念不忘此味和旧恩,遂将此面引入宫中。此面因面条筋道,汤清味美,具有独特的风味,曾在河套地区广为流传。
另有一说,河套盐水拉面源于民勤拉面和民勤一根面。在民勤拉面和民勤一根面做法的基础上,河套人改用盐水和面,使面团更加劲道,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
河套盐水拉面与其他地方的拉面有所不同,一方面在于面粉的高品质,另一方面在于制作手法独具特色,在凉水中加入少量咸盐面,既增加了水的渗透性,又增加了面粉的延展性。揉面时顺着一个方向反复揉搓,待面团表面光滑,用面盆盖好,“醒”一段时间。然后把醒好的面团揪成一个个小剂子,再将小剂子搓成小条,盘到盆里,边盘边抹上一层胡麻油。经过反复的揉和醒,面的弹性已到极致。最后将面拉成粗细均匀的面条。当一根根面条跃入开水锅中,一块普通的面团就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河套人的拉面,臊子讲究、风味独特。锅内放油,烧热后加入适量的腌猪肉煸炒,添入调好的高汤,加入土豆、香菇、豆腐等熬成臊子,浇入煮好的拉面中即可。一碗河套盐水拉面,“工如纺线,面若纤丝,煮之汤清可细数,食之爽滑似游鱼”,“呲溜”一声,整根进肚,真叫一个“爽”!
盐水拉面,饱含着河套人的智慧勤劳和乡土情结,更蕴含着浓浓的乡愁乡味。其舌尖上的小小满足,带来的却是满满的幸福。
焖出来的人间烟火
焖面是河套人的家常便饭,在河套人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是永远吃不腻的那道美味。
焖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相传,明朝一位名叫徐福的官员在河南一带游历时,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便将面粉与水混合,搅拌后擀平、切条,煮熟,再加入干果和野菜制成菜面。这种做法后来逐渐传播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菜面的制作方法和食材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焖面。
焖面是河套人最喜欢的面食之一。河套地区家家会做焖面,河套焖面馆更是遍布全国各地,且小有名气。腌猪肉的、排骨豆角的、酸菜的、风干羊肉沙葱的……焖面种类繁多,但最地道、最好吃的焖面还是在河套。而我最爱吃的是妈妈做的排骨豆角焖面,那是妈妈的味道,是家的温暖。
焖面,一个“焖”字道出了它的做法,它将烩菜的烹饪手法和蒸面的制作技艺融为一体。在烩菜的基础上,将手擀面条覆在烩菜上,半焖半煮,水干面熟。河套焖面,不仅烩就了味美可口,而且蒸出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精神,更焖出了河套人民的智慧和生活哲学,体现了河套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带给我们的是家的舒服和温馨的味道。
河套焖面,其制作初衷是:老百姓忙于农事,无暇精制细做,便将面条撒在烩菜上,“合二为一”,将菜和面一起焖熟。这样,既省去了做两种饭的时间,又节省了菜肴的用料,结果就焖出了一道质朴地道的地方特色美食。
河套焖面之所以好吃,是因为面的融和、肉的醇香、菜的新鲜,三者相得益彰。焖面最讲究的就是和面和擀面条了。面和得硬了不行、软了也不行、干了更不行,必须软硬适中、柔和劲道才行。面要擀得薄厚均匀,擀的过程中要不时地撒面粉,防止粘连,然后用擀面杖一圈一圈地卷起,用刀从中间划开,切成粗细均匀的面条。焖面所用的肉是河套农家的隔年猪肉,不管是腌猪肉还是现猪肉,只要下锅拦炒便会香飘满屋。加上河套农家的绿色蔬菜,豆角、土豆、芹菜样样新鲜,好食材自然出好味道。
油量适当、火候到位,焖面才能融和、有滋味。锅烧热后放入肥瘦相间的五花猪肉片(或腌猪肉),拦炒至变色,放葱姜蒜及调料、酱油炝锅,再加入切好的土豆条和去筋的豆角条,反复翻炒入味后加入适量的温水,盖上锅盖慢烩至将熟,然后把面条薄厚均匀地撒在菜上,文火焖至水将干即可。把菜和面条拌匀后,一锅香喷喷的焖面便做好了。就上现蒜、咸菜,再配上小米稀饭,吃了一碗还想再来一碗。
“软软和和的焖面就蒜瓣,真是咱庄户人的扛硬饭。”一碗实实在在的铁锅焖面,焖出了河套人的质朴无华和厚重地道,也充分体现了河套人顺天应时、崇尚自然、精益求精的饮食文化理念。
煮出来的乡土情怀
黄河岸边麦浪滚滚,阴山脚下乳香飘飘,这一切都让河套美味中那份浓浓的乡土味道香远益清、历久弥新。河套面粉的醇香筋道,浇上五颜六色、咸辣鲜香的臊子汤,是巧妙的搭配和点缀装饰,更是一“面”情深的浪漫邂逅。一碗家常臊子面,承载着浓浓的舌尖上的河套情。
臊子面的面条可以是细长的,也可以是柳叶刀的,还可以是薄厚均匀的面片,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那河套雪花粉。臊子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猪肉、牛肉、羊肉或鸡肉,不同肉食搭配不同蔬菜,想怎么配料炒制就怎么配料炒制,出来的臊子鲜美可口、香气扑鼻。一碗家常臊子面,吃出满满的回忆。
臊子面起源于商周,驰名于清代,是陕西特色传统面食,走西口时传入河套。臊子面颜色鲜艳,气味浓香,食后,回味悠长。有关臊子面的起源众说纷纭。相传,岐山是西周的发祥地,山下的渭水河畔有一条恶龙常年为祸,致使周边民不聊生。人们不忍离开经过数代开拓出的美好家园,于是奋起反击,大战七日终将恶龙斩获。饥饿的人们为庆祝胜利,将龙肉和面集体食之,味道竟鲜香无比。后来,在每年的庆祝胜利纪念日,人们便用猪、牛、羊肉等代替龙肉,和面集体食之。这便是臊子面的雏形,岐山臊子面也因此闻名天下。
岐山的民间还流传着臊子面的另一个版本:很久以前,有户人家娶了一个漂亮贤惠且十分能干的媳妇。新媳妇到婆家的第二天就大展身手,为全家做了一顿面条,一家人品尝后赞不绝口。后来,新媳妇的小叔子考中了文官,请同窗好友到家做客。席间,新媳妇为大家做了最拿手的面条,大家吃后都对新媳妇的厨艺赞赏有加,纷纷称赞面条爽滑鲜美,并美其名曰“嫂子面”。因嫂子和臊子谐音,加之这种“嫂子面”必须浇上臊子才格外有味,久而久之就被叫成了“臊子面”。
河套素有“草原上的菜篮子、黄河边上的农艺园”之美誉。堪称“草原鲍鱼”的乌拉特草原牛羊肉、绿色美味的河套农家猪肉,辅以各种应季时蔬,做出来的臊子怎能不美味?
臊子因人而异,可以制作成不同口味的。套区的人们普遍爱吃猪肉臊子面,而乌拉特草原上的牧民们则更加钟情于牛羊肉臊子面。河套人家通常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或腌猪肉,用葱姜蒜、老抽等调味品炝锅拦炒后,加入辣椒、柿子和配菜翻炒。臊子的配色尤为重要,黄色的鸡蛋、黑色的木耳、红色的柿子、绿色的韭菜、白色的豆腐等通常都是既好看又好吃的配料。待到“土豆熬得没棱棱、豆腐煮得开窟窟”时,也是臊子最香的时候。融融和和一碗臊子汤,浇在煮好的面条上,珠联璧合。
一碗家常臊子面,流淌的是浓厚的乡土气息,总让人想到家,忆起妈妈的味道。
饧出来的妈妈味道
在河套地区,很多人都爱吃饧揪面,尤其喝了酒以后,美美地吃上一碗饧揪面,别提多舒服了。
关于饧揪面的由来,最早源于民勤人招呼第一次上门的准女婿时一个约定俗成的习俗。准女婿要登门了,提前把面饧好,如果女方对男方满意,就拉着吃,表示手拉手长长久久;如不满意,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回绝,就揪成面片儿吃,表示缘分已断,男方自然就知道了,以后再不来了。久而久之,这道面食就成了民勤人招待尊贵客人的一道美食。
我祖籍民勤,最爱吃妈妈做的饧揪面。河套地区的饧揪面便是从民勤传入的。民勤的面食天下有名,加上河套优质的高筋粉,于是就产生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大有碾压民勤饧揪面的气势。
做好一碗河套饧揪面,首要的是准备适量的河套面粉,将鸡蛋打散,用盐水和好面。面的软硬程度直接决定了面的劲道程度。然后就是关键环节——饧面。把揉好的面团切成粗细均匀的二指宽的长条放在盆里,抹上一层胡油,饧上1小时左右。其间可以准备面片的汤底和配料,精心熬制一锅美味可口的臊子汤。臊子汤熬好了,面也饧到了,把饧好的面拉成薄片,一片一片地揪在锅里。揪面时要用力均匀,揪出的面片大小和薄厚才能匀称,这样煮熟后才既好吃又好看。一碗饧揪面,让辛苦一天的河套人在温暖的鲜香中品味着酣畅的味道。
河套饧揪面的制作过程虽然简单,但每一步都蕴含着河套人的智慧和匠心。从和面、饧面到揪面,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制作才能呈现出一碗美味的面片。而这个过程中也饱含着家人们的真情,这也正是河套人无论走到哪里都难以忘怀的家乡情结。
在河套人心中,面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更是一种情之所系。远在他乡的游子,妈妈揪的那碗热气腾腾的饧揪面,总能揪回他们对家的深深眷恋和对妈妈的深深思念。而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一碗饧揪面,也总能揪出他们的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