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乌梁素海。 (图片由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提供)
◎内蒙古日报记者 霍晓庆
山水林田,相融共生;黄绿交锋,山河巨变。
黄河,奔流万里,行至阴山之南,勾勒出壮美的“几字弯”,将河套平原稳稳揽入怀抱,造就了“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膏腴沃壤。
阴山,巍峨挺拔,横亘东西,绵延千里,是大河之原的天然屏障。
乌兰布和沙漠,浩瀚如烟,曾如它的蒙古语意“红色公牛”一般,桀骜不驯,横冲直撞。
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要素俱全。
千百年来,林在较量沙,水在滋养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造林、种草、垦田、治理沙漠与湖泊,创造了中国北方干旱荒漠化地区一片稀有绿洲。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依赖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丰富的生态智慧,创造了灿烂的生态文明,书写了生生不息的文明史诗。
亘古变迁 天人合一
北靠阴山,南邻乌兰布和沙漠边缘,一片湖泊如镶嵌在沙海中的蓝宝石,蒲苇摇曳,鹭鸟翩飞,静谧而美丽。
这是一处跨越时空的古老遗存。
历史上,黄河流经阴山脚下,在河套西部形成了古湖——屠申泽。郦道元《水经注》言:“(黄河)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百二十里。”彼时,屠申泽面积达700平方公里,为重要的湿地和淡水补给源。秦汉时,在屠申泽万顷碧波的润泽下,河套西部沃野千里,鸡犬相闻,阡陌纵横。
谁知到清代道光年间,黄沙侵蚀、黄河改道,大泽湮废,仅留下几片小小的湖泊湿地,见证着沧海桑田的亘古变迁。
变化是永恒的旋律。亿万年间,在漫长的地质和气候演变下,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河套地区已是物换星移。
“河套”之名始见于明代,但其自然地貌却经过了漫长的地史变迁。从元古代浩瀚的海洋,到两亿年至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地面升起,海水退出,这里成了湖沼相连的热带雨林生态;到约6500万年至1万年前的新生代,四面高山隆起,河套平原形成。黄河在距今100多万年诞生,河湖相连,奔流东下,造就了富饶的河套平原。
时光流转,来到距今4000年至2200年的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河套地区气候暖湿、河湖纵横、草木兴盛,正是追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理想的栖息地,它像磁石般吸引着游牧民族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里,成为我国历代北方游牧民族生息的摇篮。
这些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依时序更替而转移牧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依赖自然、崇拜自然,敬奉天地日月、尊崇植物林木、关怀畜牧野兽。2000多年前,游走在阴山的先民创作的岩画作品,就有在围猎中网开一面的图画意境,透露出游牧民族关怀猎物生息繁衍的生态保护意识。
古人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用最质朴的行动和语言传递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传统生态智慧。这种智慧,穿越2000余年的历史烟云,一直传承至今,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后来,河套地区气候逐渐趋于干旱,降水量减少,土壤层变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游牧民族轻柔地踏在北部草原上,为人类留下了一个在现代社会前较好的草原生态环境,也留下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经典佳句。
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时,“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阴山山脉狼山段,岩画中的动物共有40余种,可见当时,河套地区不仅是天然牧场,也是禽兽的良好栖身之地。
然而,东汉以后,文献中始见流沙活动的记录,北魏时,河套西南开始出现沙漠。到唐代,荒漠景象频频见诸文人笔端,至宋太宗时,已“沙深三尺,马不能行”,近代发展成为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
其实,随着地球地质的变动和气候的变化,乌兰布和沙漠早在距今260万年至4万年已先于人类文明出现在河套大地上。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副主任张景波介绍,秦汉时之所以未见沙漠记录,是因为彼时地球遇到暖湿期,沙漠上形成了土壤层,易于放牧、耕作。沙漠的最终肆虐,除气候变得干旱这个原因外,与河套平原的开发开垦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据史书记载,河套土地开发始于秦汉,盛于近代。尤其是近代以来,农田的大量开垦,成为沙漠活化、土地沙化的推手。气候的变化加上连篇累牍的生态旧账,河套地区生态退化已是无法逆转的现实。
人类饱尝来自大自然的“报复”:沙漠吞良田、毁房屋;大量泥沙入黄,黄河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悬河”,威胁着下游的安澜;接纳了河套地区九成以上农田排水的乌梁素海,黄藻密布、湖面萎缩、鱼鸟无踪……
一场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保卫战也正在酝酿。
改天换地 气壮山河
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河套人民在漫长的岁月磨砺中,在与自然经久的磨合、斗争中,不断认识自然、读懂自然、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先祖那里继承下来的生态意识开始觉醒。
最先向自然发起挑战的是遭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磴口县。
据史料记载,100多年前,磴口县的乌兰布和沙漠遍生红柳、白茨、沙蒿、沙冬青等灌木,后来因自然和人为因素,植被破坏,流沙如脱缰野马,滚滚东侵。到新中国成立前,全县77%的面积被黄沙覆盖,5万多株小老头树是全部绿色家底。农作物经常被连根吹走,粮食亩产不到百斤;黄河无堤,封河开河时有泛滥。恶劣的环境逼迫人们迁移四散、逃荒在外。
要想生存,必须防沙治沙。1950年,磴口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杨力生作出“沿沙设防,植树造林,营造防沙林带,保护沙区草木;沿河筑堤,沿堤栽树,营造黄河护岸林带”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带领全县人民拉开了与乌兰布和沙漠较量的序幕。
每到造林季节,沙漠边缘、黄河岸边,到处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那时候群众甚至把锅灶、帐篷、托儿所搬到造林地,还组织了以英雄命名的造林突击队和战斗班。”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说。
苦战10年,一条长308华里、宽100米的防沙林带拔地而起,挡沙东进、阻沙入河。“不畏艰难、负重前行,团结拼搏、敢于胜利,继往开来、永不止步”的308精神享誉全国。
此后,绿色由308林带向全县辐射,逐渐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地、农田防护林网、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和光伏治沙区“一地一网三区”五域系统施治为核心的磴口模式。全县林草覆盖度从0.04%提高到如今的37%以上,重度沙化土地减少78%,向黄河年输沙量降低94.7%。这个昔日饱受风沙侵害的小县城,迎来改天换地的奇迹!
308精神也犹如一枚绿色火种,融入一代代河套人民的基因,在河套大地形成燎原之势。
1960年,为治理随处可见的沙滩、荒滩和碱滩,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应运而生。职工们头顶烈日、脚踩黄沙,在沙窝深处搭起简易帐篷,开始植树造林。人手不够,周边农牧民纷纷加入;没钱买种苗,当地群众就自发筹钱买来3000余株树苗。
据林场第一代职工贾克明回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林场职工和群众不分昼夜在沙地里挖坑、栽树、浇水,一次种不活就接着再种,反复多次直到种活为止。
持续半个多世纪的鏖战,三代林场人接续奋斗,5.2万亩林子,新华林场创造了沙滩荒滩变绿洲、碱滩草滩变林海的生态奇迹。林场周边耕地面积也由1960年的12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32万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48元增加到现在的27846元。
1974年,为西阻乌兰布和沙漠东进、北御狼山风害南侵,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场成立。1978年,随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建设工程“三北”工程启动,河套地区进入工程造林新时代。1985年,杭锦后旗在全旗20个乡镇建立了基层林业工作站……
锲而不舍,迎难而上;黄绿交锋,绿肥黄瘦;绿进沙退,山河巨变。
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八大,河套大地演绎了一部生态变迁的壮丽史诗,谱写了一曲防沙治沙的奋进长歌。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早已绵密地渗透进河套人的日常生活。
与时俱进 生生不息
2024年6月,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神舟十八号航天员用镜头记录下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地貌:植被较少,有大片的沙漠和戈壁,整体呈现出土黄色。而这黄色之中,有一片狭长分布的绿洲分外醒目,那便是河套平原。
在“三北”地区万里风沙线上,在横行数百年的沙漠戈壁中,这片绿洲如此珍贵,又是如此耀眼。这是一代代河套儿女艰苦奋斗换来的荣光,是新时代河套地区跨越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套地区的生态建设由数量扩张开始迈向质量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巴彦淖尔市林业和草原局高级工程师张宏武认为,生态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过去风沙危害严重,为了绿起来,有什么树就种什么树,现在是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灌则灌,注重精准治理、科学治理;过去是“单打独斗”,现在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治理;过去要让沙海变绿洲,现在,产业化治沙让沙地变绿又生“金”。
乌梁素海生态保护工程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典范。
历史上,黄河流经河套地区时,形成了两个巨大的湖泊,一个是已经消失的屠申泽,另一个便是现今位于乌拉特前旗的乌梁素海。
1000多年前,乌梁素海还是一片草原。1850年前后,黄河改道,冲刷出大片洼地,后经河套地区灌渠排水汇流,最终形成了乌梁素海。到1949年,乌梁素海水域扩大至近800平方公里,达到历史上最大面积,呈现出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景象。
后来,随着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带有化肥的农田排水和工业废水无序排放,乌梁素海水质恶化、臭气熏天,鱼虾海鸟大量死亡。
作为地球同纬度最大的自然湿地,乌梁素海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失去乌梁素海,黄河就失去最大的“净化器”,河套地区则失去“气候调节器”。乌梁素海治理迫在眉睫。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乌梁素海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禁止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彻底切断点源污染;“四控行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乌拉山生态修复和乌拉特草原修复治理,保持水土;生态补水,恢复生态功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塞外明珠”再放异彩。如今,未到岸边,先闻鸟语,行至湖畔,便见鱼翔。
纵观河套地区生态变迁,艰苦奋斗、久久为功是支撑,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是核心,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则是灵魂。
在磴口县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靠近梭梭根部的土地微微裂开,几锹铲下去,一窝乳白色的肉苁蓉便呈现在眼前。
梭梭耐干旱、抗严寒,被称为沙漠植被之王。寄生在梭梭根部的肉苁蓉,既有明显的药用功效,也是重要的食品原料。肉苁蓉接种一次可以采收5—7年,鲜品肉苁蓉每亩效益可达3000元以上。如今,巴彦淖尔市已经形成完整的苁蓉产业链,开发出苁蓉饮料、苁蓉切片、苁蓉茶、苁蓉酒等40多种经济产品,在茫茫大漠建起了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在磴口县4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基地,一望无际的蓝色光伏板铺展在沙漠中,光伏板下,梭梭和柠条顽强生长。
光伏治沙,是人类利用沙漠、向沙漠要效益的又一创新探索。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光伏组件减少水分蒸发,梭梭、柠条防风固沙,还能接种肉苁蓉、平茬收割,产生长久的效益,形成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局面。
过去为满足生存需求,而现在是追求发展需要。因沙而苦的河套大地,实现了因沙而富的转变。目前,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沙区已集聚了100多家企业,形成了有机牛奶生产加工、光伏发电、番茄加工、粮油加工、葡萄酒加工、中药材加工、全域旅游七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了河套地区乃至中国西部沙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考察,并主持召开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伟大号召,亲自部署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
身处河套核心地带,巴彦淖尔境内分布着乌兰布和沙漠、巴音温都尔沙漠、苏集沙地及零星沙丘,全市沙化土地3154.53万亩,是全国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阻止我国西北风沙东越南侵的重要防线,在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河套大地正在续写新的绿色传奇。
从天人合一到人类统治自然、改造自然,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河套地区生态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中逐渐形成、清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智慧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