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后:创新“四治”融合 共绘生态画卷

作者:于厦

光伏发电

□本报通讯员  于厦  文/图

杭锦后旗西部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面积64万亩。近年来,该旗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探索创新全民治、科学治、产业治、长效治“四治”融合的治沙模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全民治沙,筑牢绿色长城。杭锦后旗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企业响应,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防沙治沙,通过学习全国治沙劳模牛二旦、陶发栋等一批先进共产党员的治沙典型事迹,总结出“撵沙腾地、腾地造林、引沙入林、以林固沙”的治沙经验。全旗建立114个旗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扶工作机制,将包扶单位落实到183个造林段面,160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其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投身治沙事业,通过成立专家组、党员志愿服务队,举办治沙技能培训班、志愿服务活动等,提升群众治沙能力,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形成了“人人关心治沙、人人参与治沙”的良好氛围。

科学治沙,提升治理效能。科学治沙是治沙事业的关键。杭锦后旗坚持系统观、科学防沙治沙,积极探索治沙新技术、新方法。沿山防沙,在阴山南麓和沙区上风口营造15公里长、2公里宽的防风固沙林带,阻止巴音温都尔沙漠越过阴山与乌兰布和沙漠“握手”。以林阻沙,通过“草方格压沙障+人工造林”“沙方外运+整地栽植经济林”等治沙措施,栽植梭梭、杨柴、花棒、沙枣等耐旱沙生植物20余种。护田挡沙,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行“渠林路田”防护林模式,渠和路中间种树,林随路走、林随渠行,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大于85%。保湖润沙,治理区内有屠申泽、沙海湖等湿地1.8万亩,通过以湖治沙,在湿地周边营造防护林等措施,确保湿地面积和生物多样性功能持续稳定。增草锁沙,对治理区1.19万亩草原加强保护和修复,采取禁牧休养、免耕补播等措施,栽植杨柴、柠条等灌木,增加沙区林草植被。

产业治沙,促进群众增收。通过引入光伏治沙和产业治沙企业,不仅有效带动了沙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群众增收。光伏治沙方面,利用沙漠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建设光伏电站,既发电又治沙,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产业治沙方面,注重多元化发展,通过做大经济林、做优旅游业、做强新能源等多种模式,全面升级沙产业。发展沙漠旅游,在保护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沙区资源,今年以来接待游客量约1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长效治沙,巩固治理成果。为确保治沙成果的长期巩固,杭锦后旗建立了全方位、多渠道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群众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和集体收益分配中实现多渠道增收。将经济林承包给周边群众经营管理,特别是优先脱贫户、边缘户承包,让群众通过经济林产业获得长期收益。沙区新增土地由集体统一经营,收益按比例投入治沙成果管护。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治沙规划,实现生态功能更加稳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沙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明显改善。